1936 年天文学家在猎户座发现一颗年轻恒星的亮度在数月内急剧增加至原本的百倍,最亮时达到太阳的 100 倍。与恒星爆炸不同,其亮度在峰值后仅以缓慢速度减弱。此现象起初被认为是个案,但后续研究显示,这类高度不稳定的年轻恒星实际上属于一个独特的爆发性恒星族群,并被命名为「猎户FU型星(FU Orionis)」 。为了深入理解其爆发机制,天文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的紫外线观测能力,研究其恒星表面与吸积盘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揭示了一些令人震惊的新细节。观测显示,吸积盘长期以来向恒星输送物质,其中紧贴恒星的内盘部分极为炙热,其紫外线亮度远超预期,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根据传统理论,新生恒星透过吸积盘及周围星云逐步累积物质,并由恒星磁场产生的压力阻止吸积盘直接接触恒星。然而猎户FU型星的吸积盘因其相对于中心恒星的巨大质量,容易产生不稳定性,导致吸积速率剧烈波动。当吸积速率突然增加时,这种不稳定性会破坏恒星磁场与吸积盘内缘的平衡,使得吸积盘物质得以进一步接近甚至直接撞击恒星表面。这种剧烈的物质输送过程,使猎户FU型星在爆发期间的亮度远超典型的恒星形成阶段。此外吸积盘内物质接近恒星时的运行速度远高于恒星自转速度,形成了一个高能量的撞击区。这些物质在撞击区快速减速并剧烈升温。观测显示,这些撞击区的温度高达 16,000K,接近太阳表面温度的三倍,几乎是传统模型预测值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