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理论领域在 20 世纪取得重大突破,物理天才们赢得了对粒子对撞机连续七十年的支持和资助,推动了这一领域的成功。对撞机将物质撞在一起,从爆炸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粒子。天才们建立了标准模型解释这些粒子。位于瑞士的大强子对撞机(LHC)是那个时代的巅峰,它找到了完成模型所需的最后一个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今天那些天才几乎都离开了,继任者陷入了各种形式的数学超对称:弦理论、M-理论、D-膜等等。但问题是它什么都解释不了。高能理论变得高度学术化和数学化。爱因斯坦假设了四维时空,因为他需要四个维度来理解我们看到的世界。弦理论需要 11 个维度——或者可能是 10、12 或 26个维度。有些维度也许是卷曲的。为什么?显然是因为抽象数学中发生了巧妙的事情。
超对称不是一种严密而有效的理论,它被融合在一起以解释观察结果。这是一些复杂难懂的数学模型,也许可以解释一切,也许什么也解释不了。曾经在该领域工作的理论物理学家 Sabine Hossenfelder 精辟地总结了对这种情况。她一点也不拐弯抹角。一个巨型粒子对撞机不能真正地测试超对称理论,它已演化到几乎可以适用于一切。这让我们想到 LHC 及其假想的接班人(LHC++)。LHC 发现了希格斯粒子。然而它对超对称或者弦理论完全无用。Sabine 指出,任何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结果都无法排除超对称理论。更糟糕的是,LHC++ 也无法排除它。唯一的希望是巨大的新对撞机碰巧发现新的、意想不到的粒子。
在真空中,这算不上是一个可怕的想法。科学会在科学家偶然发现出乎意料的新现象时取得进展。出于这个原因,Ethan Siegel 提议建造LHC++。他认为反对这个建议的论点毫无诚意,或者是出于恶意。然而在这一点上他错了。经济和科学理智都主张采用另一种方法。更强大的LHC++将耗资数百亿美元。造价完全有可能飙升至
1000 亿美元。花那么多钱让一台机器上在黑暗中发射粒子是一个错误。如果你没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而且资源又有限时,
最好针对已知存在的问题。这些东西会引领去发现新的东西。20 世纪物理学革命性的成功就是这样拉开序幕的。